聚合氯化鋁(PAC)生產工藝的兩個重要指標是堿化度和聚合度。
堿化度是指化合物中羥基與鋁的當量比,即堿化度等于m/3n(m為化合物中羥基個數,n為化合物中鋁的個數)。
堿化度越高,說明該化合物中羥基所占比例越大,其黏結架橋作用越強,亦越接近于聚合氯化鋁的狀態,易沉淀但穩定性差。我國聚合氯化鋁的堿化度多控制在60%-80%,日本產品的堿化度為45%。
聚合度由分子式中的n值表示,表明高分子的分子量和聚合性。
聚合氯化鋁在不同溫度、pH條件下,水解性不同。
pH值<4,鋁成為離子態失去絮凝性;pH在4-8.2時,可生成帶正電荷高價多核氫氧化物聚合體,可與污水、污泥中帶負電荷的顆粒吸附、聚凝;在pH值>8.2時,Al(OH)3明顯地溶解為鋁酸離子而失去絮凝作用。
同樣,溫度對聚合氯化鋁使用性能影響亦很大。當溫度低于5℃時,水解生成Al(OH)3絮體的過程較慢、混凝效果差;溫度在10-15℃時,生成Al(OH)3絮體是無定形的松散體、體積大、不易沉淀;當溫度達15℃,絮體具有晶體結構,較緊密,易于沉淀。所以當使用鋁鹽做絮凝劑時,應考慮到水溫的影響和鋁鹽絮體較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