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鋁中納米Al13電荷特性及其混凝效果的初步研究
對無機高分子聚合氯化鋁開展了基礎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生產出優良聚合氯化鋁產品。
聚合氯化鋁混凝效果的評價,一般是在室內通過燒杯實驗來進行的。目前,在給水處理中,聚合氯化鋁的混凝效能,一般是通過研究其除濁和脫色效果來評價的。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混凝處理后水體中殘留鋁問題,追求使用低殘留鋁的混凝劑。
一般來說,天然水體中構成濁度的物質主要是粘土類憎水膠體顆粒,對這類物質的去除,可通過如下方式達到目的:
1、消除膠體顆粒之間的靜電斥力,使之能夠相互凝聚;
2、利用鏈狀大分子上活性基團的吸附作用,吸附膠體顆粒,并通過鏈狀分子本身的架橋作用,把被吸附膠體顆粒連成一個整體;
以上兩種方式的結合。可見,聚合氯化鋁自身的電荷情況、分子量大小和結構形貌是影響混凝除濁效果的關鍵因素。天然水體中,形成色度的物質主要是大分子,如:腐植酸,單寧等,它們具有復雜和穩定的化學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某些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同時,也是影響水處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成色度的有機大分子比形成濁度的膠體顆粒小,這些有機大分子中含有一些親水基團,能與水形成穩定的熱力學體系,所以產生濁度的膠體顆粒難以去除。在天然水體中,著色有機大分子物質常吸附在懸浮顆粒表面,增加了膠體顆粒的負電性、穩定性和分散性,增加了聚合氯化鋁混凝處理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