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硫酸鐵的制備方法:
1、直接氧化法
直接氧化法,即用H2O2、KClO3、NaClO、HNO3、O2等強氧化劑,控制H2SO4:FeSO4<1:2,由硫酸亞鐵溶液經氧化、水解、聚合而制得聚合硫酸鐵。
雙氧水氧化法是按照生產量和所需的鹽基度,在反應釜中加入硫酸亞鐵、硫酸和水,混合攪拌,當溫度升高到一定值時在釜底緩慢加入H2O2,待亞鐵離子濃度降至規定值時,停止反應。氯酸鉀(鈉)氧化法是將硫酸、硫酸亞鐵和水按比例加入反應釜中,在常溫或稍高溫度下,攪拌加入氯酸鉀(鈉),待亞鐵離子濃度降至規定值即可結束反應。硝酸氧化法是以工業硫酸亞鐵為原料,先以工業硫酸酸化再以工業濃硝酸氧化。氧氣氧化法是按照一定的物料配比,在一定的壓力下,攪拌通入充足的空氣或氧氣,控制反應周期,使其氧化、水解、聚合而得聚合硫酸鐵。
2、催化氧化法
工業生產聚合硫酸鐵多采用催化氧化法,即以硫酸亞鐵和硫酸為原料,在催化劑(主要用NaNO2)的作用下,利用氧化劑使硫酸亞鐵在酸性介質中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然后用氫氧化鈉中和,調整堿化度進行水解,最終聚合制得聚合硫酸鐵。其制備原理如下:
催化氧化反應(慢反應):
2FeSO4+H2O+1/2O2→Fe2(SO4)3+H2O
水解反應(快反應):
Fe2(SO4)3+nH2O→Fe2(OH)n(SO4)3-n/2+n/2H2SO4
其中:n≤2
聚合反應(快反應):
m[Fe2(OH)n(SO4)3-n/2]→[Fe2(OH)n(SO4)3-n/2]m
其中:n≤2,m≥f(n)
催化劑作用如下:
2NO+O2→2NO2
2FeSO4+NO2+H2SO4→Fe2(SO4)3+NO+H2O
Fe2(SO4)3+nNaOH→Fe2(OH)n(SO4)3-n/2+n/2Na2SO4
m[Fe2(OH)n(SO4)3-n/2]→[Fe2(OH)n(SO4)3-n/2]m
其中:n≤2,m≥f(n)
副反應:3NO2+H2O=2HNO3+NO
2.3 一步合成法
一步合成法是將雙氧水、氯酸鉀等氧化劑溶于堿性或中性含鉀化合物中制成氧化劑溶液;在沸點溫度下控制pH值,加熱攪拌FeSO4懸浮液,制成一定濃度的FeSO4溶液;將制備的氧化劑溶液加入到FeSO4溶液中,可制得粒徑0.2-0.7nm的固體聚合硫酸鐵。
2.4 兩步氧化法
兩步氧化法是催化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的結合。以鍍鋅鐵絲廠的酸洗液為例:在酸洗液中投加廢鐵屑,降低殘酸量。通過分析檢測FeSO4與H2SO4的含量,調整n(SO4)/n(Fe)值,通入空氣,加入計量的MnO2,在65℃時反應3h,降溫至40℃,加入NaNO2繼續反應6h,然后熟化24h以上,以置換出重金屬。產品先經粗濾,并在溶液中加適量(0.5%-0.8%)的聚丙烯酰胺,再靜置48h,細濾,即得紅褐色聚合硫酸鐵產品。
2.5 其它制備方法
工業生產中還有其它制備PFS的方法。如日本曾在硫酸的工業生產過程中,將硫鐵礦粉碎,在高溫空氣中氧化,使其生成SO2;同時,還生成含有Fe2O3的礦灰,向這種礦灰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在適宜溫度下反應,過濾除去固體物,濾液便可制得液體聚合硫酸鐵產品。
中國也有專利報道,用酸溶解鐵礦石(主要含Fe3O4)后,調整硫酸與鐵離子的摩爾比,在稍高溫度下,借助催化劑經氧化、水解、聚合可制得聚合硫酸鐵。
張敬東等提出了微生物氧化法。硫鐵礦(FeS2)先自然氧化為FeSO4,生成的亞鐵離子經氧化亞鐵桿菌作用,生成三價鐵離子,然后FeS2和Fe2(SO4)3發生反應,生成的硫磺經氧化硫桿菌作用轉化為硫酸,如此循環反應,最終FeS2被氧化為Fe2(SO4)3,再經水解、聚合可制得聚合硫酸鐵。
方莉等提出了一種人工強制合成高聚合度聚合硫酸鐵的工藝。在各種鐵的氯鹽溶液中,高速攪拌下加入碳酸鈉聚合劑,反應3.5h左右,生成膠狀絮凝劑,干燥,即制得固體聚合硫酸鐵產品。
吳濟華采用固相配位化學工藝制備了聚合硫酸鐵。以硫酸亞鐵為原料,在催化劑作用下,攪拌混合氧化,然后加入一定量硫酸聚合,制得分子式為Fe2mOn(SO4)3m-n(m<n<1)的凈水劑。該產品絮體形成快,對pH值、水溫適應性強,腐蝕性低,吸水性好,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金屬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