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采用聚鋁和聚鐵作絮凝劑,并加入有機助凝劑,聯合作用處理麥草爆破制漿廢水的混凝效果。結果表明:聚鋁和聚鐵聯合投加的混凝效果優于它們單獨投加,具有明顯的交互作用。并進一步探討了絮凝劑投加比例、pH值、水溫、投加順序等因素對交互作用的影響,得出了實驗的較佳條件。
聚合氯化鋁(PAC,簡稱聚鋁)、聚合硫酸鐵(PFS,簡稱聚鐵)為新一代無機高聚物混凝劑,處理廢水具有用量少、雜質(COD、色度、濁度等)去除率高、腐蝕性小、沉淀速度快、適用pH范圍廣,其絮凝產物壓縮性和脫水性優良等特點。目前,聚鋁和聚鐵絮凝劑已經在水處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關聚鋁和聚鐵在水處理中的報導很多,但將二者聯用的報導卻很少見。本實驗采用聚鋁和聚鐵作絮凝劑,加入有機助凝劑,聯合作用處理麥草爆破制漿廢水,現聯合投加對混凝有明顯的交互作用,采用聚鋁與聚鐵聯合投加的凈水效果比單一采用聚鋁或聚鐵好。
1、實驗
1.1廢水情況
本實驗所用廢水,是由山東某造紙廠提供的取麥草爆破制漿廢水,其ρCODcr為4000mg/L,nSS為156.8mg/L,pH值為9.43。
1.2實驗儀器
PHS-25B型數字酸度計,上海大普儀器有限公司;攪拌器,上海標準模型廠;nCOD測定儀,按GB11914-89《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來完成測量。
1.3實驗藥品
聚鋁(鹽基度為78.6%),配制成質量分數為7.5%的溶液;聚鐵(鹽基度為10.4%),配制成質量分數為7.5%的溶液;有機助凝劑溶液(簡稱A)。
1.4實驗方法
每組實驗均取100mL廢水倒入容積為500mL燒杯中,在加入PAC,PFS或A溶液后,快速(200r/min)攪拌1min,再慢速(60-80r/min)攪拌2min,靜置30min,取上層清液測定ρCOD·cr。
廢水pH值采用滴加H2SO4溶液、NaOH溶液,調節至設定pH值。
2、結果與討論
2.1交互作用判別實驗
為了增強PAC和PFS的絮凝效果,生成粗大、結實、易于沉降的絮凝體,試驗中加入助凝劑A藥劑,并做了一批試探性實驗,得出A藥劑加入量為0.75mL/100mL時,助凝效果較好。
在室溫情況下,做了9組實驗,每組實驗取廢水100mL,將pH值均調為7,A藥劑加入量為0.75mL/100mL,投加藥劑,實驗結果見表1。
表1PAC與PFS不同投加量時的實驗結果
序號 | PAC/mL | PFS/mL | ρCOD·cr/mg·L-1 | ρCOD·cr去除率/% |
1 | 4.0 | 0 | 812 | 79.7 |
2 | 3.5 | 0.5 | 740 | 81.5 |
3 | 3.0 | 1.0 | 548 | 86.3 |
4 | 2.5 | 1.5 | 428 | 89.3 |
5 | 2.0 | 2.0 | 384 | 90.4 |
6 | 1.5 | 2.5 | 308 | 92.3 |
7 | 1.0 | 3.0 | 344 | 91.4 |
8 | 0.5 | 3.5 | 348 | 91.3 |
9 | 0 | 4.0 | 460 | 88.5 |
實驗結果顯示:在溫度、pH值、助凝劑投加量相同的情況下,采用聚鋁與聚鐵聯合投加的凈水效果比單一采用聚鋁或聚鐵好,表明聚鋁與聚鐵聯合投加有協同混凝的效果,存在明顯的交互作用。
聚鋁和聚鐵均為優良的絮凝劑,各有特點。聚鐵水解快,生成礬花速度快,易沉降,強度好,但礬花小,出水不清、殘余色度高;而聚鋁生成礬花大,出水殘余色度低,但生成絮團較慢,礬花輕、疏松,沉降慢,聯合投加聚鋁和聚鐵,一定程度上可互相取長補短增效,使初凝時間、沉降速度優于聚鋁,而礬花大小、出水色度優于聚鐵,因此,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2.2交互作用的影響因素
影響混凝交互作用的因素較復雜,在此主要探討絮凝劑投加比例、pH值、水溫、投加順序等幾個因素。
a.絮凝劑投加比例的影響。由上述實驗可知:聚鋁和聚鐵聯合投加得到較佳效果的比例為0.6:1(體積比)。
b.pH值的影響。在室溫下,做了8組實驗,每組實驗取100mL廢水,固定聚鋁與聚鐵加入量均為2.0mL,A藥劑加入量為0.75mL,實驗結果見表2。實驗結果表明:隨著pH值升高,ρCOD·cr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廢水pH值為6時,絮凝效果較好。
表2不同pH值時的實驗結果
序號 | pH值 | ρCOD·cr/mg·L-1 | ρCOD·cr去除率/% |
1 | 4 | 708 | 82.3 |
2 | 5 | 564 | 85.9 |
3 | 6 | 328 | 91.8 |
4 | 7 | 384 | 90.4 |
5 | 8 | 416 | 89.6 |
6 | 9 | 452 | 88.7 |
7 | 9.43(原液) | 520 | 87.0 |
8 | 10 | 760 | 81.0 |
聚鋁和聚鐵溶液pH值較低,鋁離子和鐵離子以水合鋁、水合鐵絡合離子狀態存在。加入廢水中,若pH值升高,這些水合絡合離子就會發生配位水解反應,生成各種羥基鋁、鐵離子,將產生氫氧化鋁、氫氧化鐵化學沉淀物析出。由于沉淀網捕機理,因此絮凝效果越來越好。當pH值繼續升高時,氫氧化鋁沉淀又會溶解,使絮凝效果變差。如果pH值過低,配位水解反應困難,絮凝效果較差;若pH值過高,氫氧化鋁沉淀會大量溶解,絮凝效果也會變差。
c.廢水的溫度的影響。做7組實驗,每組實驗取100mL廢水,固定pH值為6,聚鋁與聚鐵加入量均為2.0mL,A藥劑加入量為0.75mL,實驗結果見表3。
表3不同溫度時的實驗結果
序號 | t/℃ | ρCOD·cr/mg·L-1 | ρCOD·cr去除率/% |
1 | 5 | 720 | 82.0 |
2 | 10 | 470 | 88.3 |
3 | 15 | 328 | 91.8 |
4 | 20 | 368 | 90.8 |
5 | 25 | 344 | 91.4 |
6 | 30 | 460 | 88.5 |
7 | 35 | 440 | 90.0 |
突驗結果表明:當水溫較低(<5℃)時,ρCOD去除率較差;在10-35℃,絮凝效果較好,但ρCOD去除率隨溫度變化不大。
聚鋁和聚鐵的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如果水溫過低時,水解困難。水溫升高,使得水解容易,而且布朗運動增強,膠粒間碰撞機會增加,絮凝效果變好;但水溫繼續升高,只加快了沉淀速度,對ρCOD·cr去除率影響不大。
d.聚鋁與聚鐵投加順序的影響。在室溫下,做2組實驗,每組實驗取100mL廢水,固定pH值為6、聚鋁與聚鐵加入量均為2.0mL。
實驗結果為:先加聚鋁,后加聚鐵,ρCOD·cr為328mg/L,ρCOD·cr去除率為91.8%;先加聚鐵,后加聚鋁,ρCOD·cr為232mg/L,ρCOD·cr去除率為94.2%。
實驗結果表明:先加聚鐵,后加聚鋁的絮凝效果更好。
混凝過程一般由凝聚、絮凝和沉淀三個階段。先加入聚鐵,攪拌1min,是聚鐵混凝的凝聚階段,水中生成細而重的礬花,再加入聚鋁,此時聚鐵處于絮凝階段,礬花成長變粗,以它們為核心,聚鋁產生的沉淀物會生長成粗大的礬花,所以絮凝效果好。如果先加入聚鋁,攪拌1min,聚鋁處于凝聚階段,生成絮團較慢而且礬花較疏松;再加入聚鐵,以松散的聚鋁為核心,聚鐵產生的沉淀物生長成的礬花較小,所以絮凝效果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