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剩余鋁(溶解的和非溶解的)含量對許多因素都很敏感,所以在凈水過程中要求特別嚴格地保持其較佳條件,以降低水中剩余鋁含量。
1、聚合氯化鋁投加量對余鋁的影響
有研究者以聚合氯化鋁作為絮凝劑,在相同的原水水質條件下改變投藥量,觀察沉淀水水質,研究投藥量對余濁和余鋁的影響。該試驗分別在原水的不同濁度條件下進行。結果表明:
① 余鋁的變化規律與余濁類似,即當投藥量增加時,余鋁先逐漸減少,達到較低值后又逐漸增加,在某一投藥量下出現余鋁的較低值。
② 在同一組試驗內,使余鋁較低的投藥量低于余濁較低的投藥量。出現該現象可能是混凝沉淀過程中存在如下趨勢:隨投藥量增加,混凝劑有效利用率降低、“泄漏”增加,水中鋁濃度增加;隨濁度的去除,鋁相應得到去除。在出現濁度較低值之前,濁度是隨投藥量增加而降低,當投藥量較低時混凝劑能得到有效利用,鋁也伴隨濁度的去除而逐漸降低;當投藥量較高時則以混凝劑的“泄漏”趨勢為主,鋁呈增加的趨勢。在出現濁度較低值之后,則無論是混凝劑“泄漏”還是濁度的增加,都使鋁呈增加的趨勢。上述結果表明,選擇混凝劑較佳投量時應兼顧余濁和余鋁的情況,單純追求余濁較低,將加大余鋁量,而且較高的投加量經濟上也不合理。
2、pH值對余鋁的影響
由于水中鋁主要以兩性氫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因此,pH值對以分子形式存在的顆粒鋁的水解和溶解有著重要影響。
pH值對余鋁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 影響鋁鹽混凝劑的水解程度,從而影響混凝效果,即除濁效果;
② 混凝劑水解形態不同,顆粒鋁與溶解鋁比例也會不同,從而影響水中鋁的去除難易程度;
③ 影響溶解鋁的含量(在余濁較低時,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余鋁的含量)。
試驗結果表明:存在使余鋁較低的較佳pH值,該偏于堿性。該值在7.50左右時,剩余鋁含量較小。增加或降低水的pH值都會使鋁含量增加,并且水溫越高時,這種關系越明顯。而當水溫降低時,水解聚合作用減短,使剩余鋁含量增加。因此,控制混凝沉淀過程的pH值,對降低余鋁量很有意義。
3、余濁與余鋁的相關性
由于鋁在水中溶解度較低,主要以顆粒鋁形態存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鋁會伴隨濁度的去除而去除。經過混凝沉淀處理后,水的余濁與余鋁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在飲用水的總剩余鋁中,不溶性鋁占有相當的比例,所以加強過濾過程可以降低剩余鋁含量。有研究者取不同濁度的原水,按事先確定的使余鋁較低的投藥量投加PAC,進行混凝沉淀試驗,得到了沉淀后水的余鋁與余濁相關曲線。發現余鋁并非隨余濁的增加而單調增加,存在使余鋁較低的余濁;原水濁度高,該余濁度也高。這是由于一方面為了得到較低的余濁必然要增加混凝劑的投量導致較多的混凝劑“泄露”使余鋁增加;另一方面鋁灰伴隨濁度的去除而降低。從兩種相反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看出,從減少水中鋁濃度的角度,沉淀水濁度并非越低越好,存在有較佳濁度范圍。
4、水溫與余鋁的關系
鋁鹽混凝劑的水解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水溫變化會影響鋁鹽的水解程度。另一方面顆粒鋁的溶解度和較佳pH值與水溫也有密切聯系。
5、色度與余鋁的關系
鋁與有色有機物作用可以產生絡合物,增加水中腐殖質濃度時,剩余鋁含量增加。實踐證明,隨著水的色度的增加,余鋁量增加很快。據報道,在混凝處理低濁度水時,去除水中色度的較佳條件是在pH值5.0-6.0。